氣候行動|江蘇太倉東林村:零碳轉型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新華網
  • <li id="cc80c"><tt id="cc80c"></tt></li>
  • <tt id="cc80c"></tt><li id="cc80c"></li>
  • <li id="cc80c"><tt id="cc80c"></tt></li><tt id="cc80c"><table id="cc80c"></table></tt>
  • <li id="cc80c"></li>
    <li id="cc80c"></li>
    <tt id="cc80c"><table id="cc80c"></table></tt>
  • 2025 09/30 11:54:01
    來源:新華網

    氣候行動|江蘇太倉東林村:零碳轉型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字體:

    農村作為溫室氣體的排放重要來源與生態碳匯的關鍵載體,其綠色低碳轉型對實現雙碳目標意義深遠。在江蘇省太倉市東林村,作為農業農村部“中國零碳村鎮促進項目”江蘇首批試點村,依托“四個一”循環農業基礎,通過清潔能源開發、多方協同聯動、農文旅融合創新,探索出了一條可復制、能推廣的鄉村零碳發展路徑。

    “能碳雙控” 多方聯動打造零碳鄉村

    東林村以“能碳雙控”為核心,從機制、能源、產業、文旅四個維度發力,將零碳理念貫穿鄉村發展全流程。2021年起,東林村打破“單打獨斗”模式,聯合農業農村局、城廂鎮政府、市供電公司、投資方等構建綠色低碳伙伴關系;2023年進一步組建“政府統籌、供電主導、資本運營、村集體參與”的六方聯盟,繪制全村“能碳”地圖,制定碳中和實施路徑。這種多方協同模式,解決了傳統鄉村發展中資源分散、技術薄弱的痛點,為零碳項目落地提供了制度保障。

    東林村農文旅項目

    一方面,東林村給農業設施披上了“光伏外衣”——飼料廠、生態肥料廠、生態養殖場的9600平方米屋頂,像拼搭“能源積木”似的鋪滿2276塊單晶硅光伏組件,建起1400千瓦的“空中電站”。電力優先供給園區的飼料加工、肥料生產,用不完的就并入電網,讓原本只產農牧產品的廠房,變身“綠色能源生產者”;太倉全市農產品展銷中心的東林集市,更把技術玩出了“新花樣”,1428平方米的屋面與光伏車棚上,308塊光伏組件組成“光儲直柔”系統,DC750V母線接光伏、儲能與充電樁,AC220V母線供照明,交直流雙供電模式讓集市基本實現用能自給自足,成了村民口中“自己能發電的菜市場”。截至目前,全村50%的電力供應來自清潔能源,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00噸。

    針對農業生產高碳環節,東林村率先推進糧食烘干清潔熱源改造,投資120萬元將12臺傳統化石能源烘干設備換成空氣源熱泵電烘干設備,以年烘干2000噸糧食計算,每年可節省成本24萬元;在生活領域,游客接待中心、村委食堂完成“瓶改電”,20余家村民與商戶計劃跟進全電廚房,用能平均成本下降40%;在出行端,2臺燃油觀光車“油改電”,配套建設光伏車棚與6根7千瓦充電樁、99千伏安充電站,村民不出村就能辦理新能源用電業務,新能源汽車下鄉“最后一公里”被打通。

    東林村羊場1.2MW光伏項目

    此外,東林村還致力于零碳理念的推廣普及,建成“未來已來”田園式新時代文明實踐點與“零碳科普小屋”,游客可近距離了解“光儲直柔”技術。打造“零碳時光列車”,串聯太倉有電史與電力助農史;設計“電力碳排放因子小綠”“東寶family”IP,用動畫講述零碳故事。推出的“東林問稻—碳尋美麗鄉村紅色實景黨課”與青少年低碳研學活動,累計吸引3000余人參與,還接待了第七屆中德環境論壇、“未來之橋”中美青年交流計劃等活動專家,讓零碳鄉村成為跨文化交流的“綠色窗口”。

    “四個一”到“7+3+X”因地制宜互補發展

    東林村的零碳實踐,并非簡單技術堆砌,而是在產業邏輯、協同模式、技術應用上的深層創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可持續模式。

    早在零碳創建前,東林村就引進了秸稈收集、發酵、飼料生產等設備,實現了工廠化秸稈發酵飼料生產。東林羊場的羊以該飼料為食,工人們再將收集好的羊糞運往附近的生態肥料廠發酵制成有機肥,用來澆灌糧田。這就構建了“優質稻麥種植、秸稈飼料生產、肉羊生態養殖、羊糞制肥還田”的物質循環鏈,形成了“一片田、一根草、一頭羊、一袋肥”的四輪驅動的現代農牧循環模式。如今,該村在此基礎上延伸出“一粒米”“一顆芽”“一頭?!比齻€新項目,完成了“四個一”到“七個一”的產業鏈升級。同時,東林村還新增“鄉村振興學院”“田園新干線”“農耕風情水街”三個產業紐帶,配套“味稻餐廳”“彩虹滑道”等“X”創意農文旅項目,構建起“循環農業+田園旅游+培訓教育”的“7+3+X”產業體系。

    東林村水質凈化工程(名人水街)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鄉村領域“光儲直柔”技術的先行者,東林村沒有照搬城市應用場景,而是結合鄉村實際優化方案。在東林集市的“光儲直柔”系統中,DC750V母線上接入光伏、儲能與直流充電樁,AC220V母線保障照明用電,既滿足游客充電、商戶經營需求,又適應鄉村用電負荷波動特點。這種“接地氣”的技術應用,讓高大上的零碳技術真正服務于鄉村生產生活,為其他地區提供了“技術下鄉”的參考樣本。

    在東林村的“零碳實踐”體系里,各業態相互支撐——光伏為農業生產供電,農業為文旅項目提供生態場景,文旅收入反哺循環農業升級,實現了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低碳即增收”生態改善與致富“雙贏”

    如今,東林村的零碳轉型實踐,不僅帶來了生態環境改善,也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零碳技術的應用,直接降低了村里的生產生活成本——糧食烘干年省24萬元,全電廚房用能成本降40%,設備租賃服務費省13萬元;光伏項目年收益約10萬元,相當于種植200畝農田,綜合能源服務商光伏售電年收益預計達65萬元。產業升級更讓增收潛力倍增,稻米深加工產品“Y-氨基丁酸米”零售價是普通大米的4倍,2024年村經營性收入達2668萬元,較升級前增長72.05%;村民可支配收入達3625萬元,人均收入5.4萬元,較2014年增長97.8%,真正實現“低碳即增收”。

    東林村一二三產融合項目

    環境效益方面,東林村雙碳實踐讓鄉村重現“綠水青山”。通過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東林村化肥減量30%,農藥減量25%以上,秸稈回收利用率達100%,土壤有機質含量達到“東北黑土”標準;分布式光伏、電能替代等措施,讓全村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200噸,相當于種植6.6萬棵樹。如今的東林村,PM2.5平均濃度保持江蘇省前列,周邊河道水質優Ⅲ比例達100%,真正實現“農田肥沃、空氣清新、河水清澈”的生態愿景。

    東林村憑借零碳實踐,先后榮獲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文明村鎮、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等20余項國家級榮譽,其“加強秸稈飼料化利用,打造‘四個一’生態循環模式”入選全國農業綠色發展典型案例,《生態農場種養循環技術指南》獲批省級農業地方標準。中央電視臺、新華社等央媒先后報道10余次,其模式還獲得德國專家學者與國內可持續發展專家的認可,零碳鄉村行動獲2023年“金鑰匙—面向SDG的中國行動”鄉村振興賽道全國賽優勝獎,成為國內外鄉村綠色發展的“學習樣板”。

    東林村的實踐證明,鄉村不僅是碳減排的重要戰場,更是綠色發展的潛力空間。其探索出的“多方協同、產業聯動、技術落地”等經驗,生動詮釋了如何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實現“雙碳”目標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綠色發展新路徑。(張瑩)

    【糾錯】 【責任編輯:朱翃】
    在线播放无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