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晚,“楓橋詩會·夜泊新聲——大運河文化詩會”在蘇州楓橋景區古戲臺溫情啟幕。本次詩會由蘇州市園林和綠化管理局、蘇州對外文化交流促進會主辦,蘇州市虎丘山風景名勝區管理處承辦?;顒右詮埨^《楓橋夜泊》為精神內核,融合大運河文化、古典詩歌與非遺技藝,通過“童心詠志-古韻傳承-青春對話”三大篇章,奏響千年文脈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序曲。

“唐朝的月依舊明,千年的詩傳到今”——蘇州市楓橋中心小學“楓之聲”合唱團獻唱原創校歌《楓橋夜泊》。童聲合唱巧妙融合,保留“寒山寺”“鐘聲”等原詩意象,把“愁眠”之意轉化為“莘莘學子情”,校史照片與楓橋實景投影交替閃現,定格“小學生與鐘聲”的傳承畫面。隨后,福建廈門布袋木偶非遺傳承人則以《木偶童趣》演繹大運河畔的生活智慧。木雕偶頭的靈動表情與布制軀干的靈巧動作,讓觀眾在指尖技藝中觸摸非遺的溫度。星悟空公益朗誦藝術團帶來《游子吟·詠梅》融合表演。孩子們以靈動的手勢舞詮釋“臨行密密縫”的親情溫暖,再以激昂的集體朗誦傳遞“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的堅韌氣韻?!段覑勰阒袊沸√崆偾鷱妮p柔到激昂的旋律遞進,與寒山寺鐘聲特效交織。

專業昆曲演員傾情演繹《牡丹亭·游園驚夢》選段,借“游園”“驚夢”經典場景,展現杜麗娘因《詩經》“關關雎鳩”萌動情愫的詩意剎那。昆曲身段與唱詞字幕交織,呼應“詩與情”的主題,展現古典戲曲與唐詩的千年共鳴。終場環節,高校大學生朗誦團獻上了《水墨江南·青春尋夢》。學子們以“四年前第一次踏上楓橋石階”的青春視角,巧妙串聯起“夜半鐘聲”“江楓漁火”“鐵鈴關”等經典意象,通過語言的演繹重現《楓橋夜泊》,生動展現了“古老石橋連接古今中外”的文化脈絡。江南絲竹樂《楓橋夜泊》以簫獨奏拉開序幕,逐漸與語言朗誦相融合,營造出“詩中有畫,畫中有樂”的沉浸式意境。大屏幕上緩緩浮現“愿詩歌與愛,如運河流水永續”的字幕,為這場詩會畫上了溫情的句點。
本次詩會以“一詩一河一文化”為核心,串聯“詩、歌、戲、偶、誦”五種藝術形式,覆蓋大學生、兒童、非遺傳承人及特殊群體,實現“古韻由青年詮釋、非遺靠童心傳承”的代際接力?!翱痛娐暘q在耳,且共今宵詩一篇?!敝鬓k方表示,詩會不僅是對《楓橋夜泊》文化IP的當代激活,更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在燈火與詩韻中,見證千年文脈的“夜泊新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