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教材研發中心主辦、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浙江省教育技術中心、綠城教育集團協辦,杭州市余杭區教育局、杭州綠城育華親親學校承辦的“全國中小學‘人工智能+教學’專題交流會——未來學校中的課堂革命:融合·親歷·智創”在杭州綠城育華親親學校盛大開幕,交流會旨在深入探討人工智能技術在中小學教學中的創新實踐,推動課堂變革,服務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
開幕啟新,情景劇展現未來課堂雛形
18日上午,大會在親親學校管弦樂團與合唱團帶來的交響樂《茉莉花》中拉開序幕。
在開幕式環節,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教育信息化與網絡安全處處長任昌山、杭州市余杭區教育局局長吳文星、綠城教育集團總校長黃建明分別致辭,一致強調人工智能不僅是技術工具,更是推動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內生動力,呼吁廣大教育工作者主動擁抱智能時代,共創教育新生態。面向智能時代,教育不僅是基礎和支撐,更是源頭和先導?!拔覀円o緊抓住人工智能的發展機遇,通過其教育應用和創新,改變學生學習、改變教師教學、改變學校治理以及改變教育生態,為教育發展擴優提質注入新動能?!?/span>

開幕式后,學生表演情景劇《火星資源采集運輸》,生動呈現了跨學科融合、個性化學習、技術賦能與創新創造未來課堂特征。劇中不僅展現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輔助學習、虛實交互等前沿場景,也傳遞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為參會者勾勒出課堂革命的生動圖景。

專家云集,探索科教融匯的智慧教育
在專家匯報環節,各方代表從科教協同育人、課程教學改革、教師教研轉型、教育評價創新等角度出發,共同探討如何加強人工智能和教學工作的有機融合。大會主持人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教材研發中心鄭豪杰主任指出,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肩負著推動人工智能教育、探索未來課堂樣態的重要使命。
針對教研工作,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漷教授提出課程改革已進入“單元時代”,教研應轉向數據驅動的精準模式,借助AI構建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評價體系。
圍繞課堂質量評價體系,北京師范大學陳麗教授指出傳統評價體系亟待轉向“育人—診斷—選拔”三位一體的綜合素質評價,AI技術能實現從靜態結果評價到動態過程評估的跨越。
在探索項目化學習與常態課堂深度融合的議題上,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夏雪梅研究員認為關鍵在于設計高質量的跨學科項目化學習。她指出,項目化學習的核心是引導學生為解決真實而復雜的問題,創造性地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與能力,而AI在其中應成為學生探究的“協同思考伙伴”,而非標準答案的提供者。
杭州綠城育華親親學校校長陸穎,分享了學校親親愛思(AIs)課堂的創變歷程。面對面對AI帶來的多重挑戰,學校圍繞“融合、親歷、智創”三個關鍵詞,變教學設計為融合理念下的學習設計;變單一的學習方式為豐富且適恰的學習方式;變有限的課堂空間為無限的學習支持,構建了親親愛思課堂的實踐思路。
思辨交鋒,“大咖一席談”激蕩教育智慧
在“大咖一席談”環節,高校、科研機構、中小學的專家學者、校長及家長代表,圍繞“學生自帶智能終端進校園利與弊”“AI是學習的助力棒還是絆腳石”等爭議性話題展開擂臺式辯論?,F場觀眾通過掃碼投票實時參與互動,觀點碰撞激烈,思辨氛圍濃厚,展現出社會各界對AI融入課堂的多元思考與理性審視。

課堂實戰,四校聯動展示未來教學實景
在“直擊未來課堂”環節,多所學校同步進行公開課展示:杭州綠城育華親親學校展示PBL-STEAM課程《建筑采光優化師》、初中歷史課程《秦統一中國》;杭州市余杭區閑林小學展示科學課程《運動與能量》;深圳前灣學校展示小學語文課程《我與AI共話詩詞》。這些課程分別從跨學科整合、人機協同、項目化學習等角度,呈現了人工智能支持下的教學創新實踐。課后,觀課教師通過云端平臺進行實時評課,專家現場點評,形成“教—學—評”閉環反饋。
智能教育與課堂變革走向深度融合
學校變革如何在一線課堂中扎根?作為扎根一線的實踐者,綠城教育集團總校長黃建明的分享提供了具象答案?!啊斯ぶ悄?教學’在綠城的校園里不是遙遠的概念,而是每一天的真實發生?!彼榻B了杭州綠城育華親親學校從2016年推行BYOD(自帶設備)進課堂,到架構數智素養九年培育體系,再到構建“愛思AIs課堂”模型的實踐經歷。在學校變革探索中,綠城教育始終堅持未來學校探索,從智慧校園建設到課堂革新,不斷迭代,為與會者呈現了鮮活的“實踐樣本”。
全國中小學“人工智能+教學”專題交流會的首日議程,是一場高規格的智慧盛宴,更是一次面向未來課堂的集體探索。大會充分體現了“融合·親歷·智創”的核心理念,為全國中小學推進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提供了理論指引與路徑參考。
本次會議的舉辦,是對“人工智能+教育”戰略的積極響應,也是對教育現代化圖景的主動勾勒。明日,大會將圍繞融合學習設計、AI學生評價、腦科學策略等議題開展平行論壇,持續推進智能時代課堂革命的深度對話與協同共創。(張舒/文 杭州綠城親親學校/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