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越窯因地處浙東越地而得名,因盛產青瓷而著稱。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10月17日向新華社記者介紹,考古工作者今年在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發現了一處保存較完整、結構清晰的東漢越窯遺址。慈城鎮是舊時慈溪縣的老縣城,此處窯址位于慈城鎮八字村,長溪山脈南麓,郭塘河東岸。

2025年5月至7月,為配合通蘇嘉甬鐵路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對郭塘岙窯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最為重要的考古成果,就是一條長達22.5米的東漢時期的龍窯。

龍窯因依托山勢而建,形如長龍而得名。郭塘岙窯址考古項目負責人王光遠介紹,郭塘岙龍窯分為窯頭、窯床、窯尾三部分。窯頭的火膛規模較大,進深約2.2米,底部留有火門。而窯床比火膛后部又高出約1.2米,有利于點火后形成抽力,提升窯溫。窯頭處有操作面、柱洞和排水溝等附屬設施的遺跡,這些遺跡都是東漢陶瓷手工業的實證。
窯床的坡度較陡,前段約24度,后段約28度,底部還鋪有細砂。這樣的設計有助于火焰在窯內順暢流通,使瓷坯能夠均勻受熱,從而提高燒造質量。他們發現了至少4次修整痕跡,說明這座龍窯曾長期使用。

考古現場出土了種類豐富的瓷器與窯具標本。其中,瓷器主要是罍、壺、鍾、罐、盆等日用器,釉色以青釉和黑釉為主,紋飾則是具有典型東漢特征的水波紋、菱形紋、方格紋、蝶形紋、梳篦紋等。
越窯始于東漢止于南宋,起初以紹興上虞為中心,至唐代轉移到慈溪一帶。王光遠介紹,郭塘岙窯址正好位于越窯燒造工藝從早期向中期的過渡,相關考古成果為研究越窯發展補充了重要的環節,同時也為研究黑釉瓷的起源提供了全新視角。(記者馮源、顧小立)
【糾錯】 【責任編輯:許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