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余杭區良渚新城的核心區,一片原本荒置的土地,如今已被一汪碧湖點亮。湖光瀲滟間,美術館、營地、市集次第展開,市民與游客沿湖而行,藝術、生活與商業在同一片空間里交織。它的名字——玉湖。
這座被稱為“沒有天花板和圍墻的藝術館”的城市地標,自啟用以來持續“出圈”:首周便帶動城北萬象城客流增長45%,一年吸引游客超540萬人次,成為杭州城北最具人氣的公共空間之一。
人們不禁要問:一座湖,為何能帶動一座新城的躍升?

一湖激活,一城更新
玉湖的誕生,源于良渚新城整體城市更新的關鍵一步。
2024年,杭州大城北國土空間規劃發布,良渚被確立為“中心城區核心區”和六大輔城之一。面對全新的發展使命,良渚新城提出以“玉湖為核、產城人文融合為脈”,打造新城北的創新樣本。
“我們想做的不僅是造一片湖,而是重塑城市空間的情感紐帶?!绷间拘鲁枪芪瘯嚓P負責人說。
玉湖占地688畝,設計上以“水潤城芯”為理念,將景觀、文旅、商業、文化四類功能有機融合。2024年11月,玉湖YOHOO PARK綜合體正式啟用,美術館、市集、露營地同步亮相,成為集藝術、美食、休閑于一體的開放空間。
隨著市集常態化運營,“造一座生活的岸”的口號迅速走紅;今年3月,央視體育頻道在此搭建世界杯預選賽前方直播間,湖畔觀賽與噴泉秀成為年輕人社交新場景;10月,余杭美術館開館,玉湖迎來文化功能的全面升級。
城市更新,從“地標造景”走向“文化生長”。玉湖,正在成為良渚新城公共生活的精神坐標。
一館引潮,文明與科技共振
位于玉湖南岸的余杭美術館,是這片城市空間的“文化心臟”。建筑面積6160平方米,外觀以雙環同構的“圓璧”造型象征“玉琮之形”,立面采用玉石玻璃與鋁板結合,夜幕降臨,整個館體仿佛懸浮于湖上。
美術館首展——中國(杭州)藝術與科技國際雙年展在2025年“良渚論壇”期間舉辦,由中國美術學院籌備發起,中國美術學院創新設計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具體策展,余杭區政府等單位支持。

展覽以“天地人機——技術迭代中的文化生態重構”為主題,匯聚來自全球20余個國家和地區、160余位(組)藝術與科技創作者作品,通過“聯結·具身交互”“共生·數字教育”“猜想·生態重構”“宣言·哲學追問”四大板塊,呈現技術與人文的交融景象。

展廳內,AI繪畫、沉浸影像、虛擬交互作品交織出“未來的文明形態”;展廳外,市民和學生沿湖駐足,手機鏡頭記錄下這場藝術與科技的對話。
從文明之源到未來之城,良渚新城用一座湖、一座館,搭建起文化傳承與科技創新的橋梁。
一核多元,生活與產業共生
玉湖的熱度,并非曇花一現,而是被一整套“產城人文融合”機制持續放大。
圍繞玉湖,良渚新城規劃打造“一心一環一街”空間體系:以玉湖為核心,串聯城北萬象城、商業水街,建設空中廊道,形成可步行、可社交、可消費的城市生活鏈條。

湖區北側,華潤潤珹置地中心佇立,300余家企業匯聚于此,構建了集總部經濟、文創辦公、數字內容的產業生態圈。夢棲小鎮、數字文化社區、良渚數棲灣AI+產業社區相繼落地,使“文化+科技+生活”形成閉環。
如今的良渚新城,不僅是“詩意棲居”的理想生活地,更是數字經濟、生命健康、AI創新的產業高地。
一湖之間,城市的溫度與未來
玉湖之所以火,不僅在于它的風景,更在于它讓城市“有了溫度”。
在這里,人們可以散步、觀展、露營、聽樂隊;企業家在湖邊談項目,孩子在草地奔跑,藝術家在展館交流靈感。湖水的倒影中,不只是建筑的光影,更映照出城市生活的豐富層次。
“玉湖讓我們看到,城市建設不止是‘鋼筋水泥’,更是一種‘生活共鳴’?!币晃皇茉L學者評價說。
五千年文明的回響,正在良渚新城的湖畔延續。玉湖不只是杭州城北的一片水,更是一種新的城市語言——讓產業與人文相遇,讓傳統與未來同頻。(鄭羽舒)

